
政府、企業和社會各方需要共同努力,加強政策支持,加大技術研發投入,完善人才培養體系,為工業互聯網的持續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。唯有如此,我國工業互聯網才能在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,為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勁動能。

當前,以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業態對邊緣計算有著強烈需求,得益于5G等技術的突破與普及,工業互聯網數據實時性問題得以解決,邊緣計算的價值將得到更大發揮。

工業軟件的發展離不開深厚的技術積累、長期主義的堅持,絕非一朝一夕之功,國產化替代之路依然任重而道遠。對于國產工業軟件廠商而言,盡管前路挑戰重重,但機遇與潛力并存。

到2030年,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規上食品企業基本實現全方位全鏈條普及應用,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食品工業數字產業集群,信息技術創新應用水平有效提升,新模式新業態蓬勃發展,提質升級支撐力顯著增強,數字化發展基礎不斷夯實,食品工業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水平顯著提升。

政策引導下的技術融合創新,不僅催生了智能倉儲、綠色運輸、全球化網絡等新業態,更推動中國從“物流大國”向“物流強國”發展。

隨著工業4.0戰略的全球推進,工業物聯網(IIoT)已成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推動力。傳統工業控制系統面臨著數據量激增、實時處理需求提高以及云計算帶寬和延遲限制等挑戰,邊緣計算技術應運而生。

在全球科技浪潮風起云涌的當下,新質生產力已然成為重塑經濟格局、推動社會躍升的核心動力。它絕非傳統生產力的簡單迭代,而是一場由創新主導,深度融合前沿科技,全方位突破傳統發展范式的生產力革命。新質生產力以其高科技、高效能、高質量的鮮明特質,完美契合新發展理念,為各行業帶來了改天換地的機遇與挑戰。

產業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載體,發展新質生產力,必須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。這就要求改造提升傳統產業,培育壯大新興產業,布局建設未來產業;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科學布局產業鏈,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,在人工智能、生物技術、新能源、新材料等領域培育新的增長引擎;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,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;圍繞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加快建設制造強國、質量強國、網絡強國、數字中國和農業強國等戰略任務,科學布局科技創新、產業創新,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、現代農業、先進制造業、現代服務業等為代表的現代化產業體系。

在瞬息萬變的數字時代,隨著人工智能(AI)、物聯網(IoT)、大數據和5G技術的快速發展,邊緣計算作為連接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“神經末梢”,正逐漸成為推動智能化轉型的 關鍵力量。

隨著邊緣計算的興起和持續發展,以工控機為代表的部署在各類邊緣現場的算力設備市場,如工控機等,也正在迎來新的變化。國際數據公司(IDC)于近日發布了的《中國設備現場級邊緣算力設備/泛工控機市場份額,2023:新變局》報告。報告顯示,多方勢力正在沖擊傳統工控機廠商主導的83.2億元人民幣市場,相關產品也在向著AI化、行業化、軟硬一體等方向發展。

具身智能機器人的“大腦”技術架構正逐步成熟,多模態感知、自主決策等能力顯著提升。具身智能機器人在垂直領域的產業化落地正呈現出加速趨勢。一方面,技術的不斷成熟為產業化提供了可能。例如,谷歌的RT-H模型能夠將高層次任務映射為低層次運動,減少了訓練所需的數據量。另一方面,市場需求的推動也為產業化提供了動力。在“缺工”背景下,機器人在服裝、康養、物流等領域的滲透率有望快速提升。

全球勞動力結構變化、顛覆性技術突破、市場需求變化、中國市場國產化替代加速等多重因素影響,全球及中國智能制造和自動化行業有望在2030年進入高增長時代。其次,“平臺化、敏捷化、智能化”三大技術趨勢將驅動行業發展,工業互聯網平臺、虛擬化PLC、人工智能、工業大模型等多項創新技術令更多自動化、智能化場景成為可能。

智能制造是邁向制造強國的必經之路。圍繞工業企業的五大要素——技術、物料、制造、裝備、管理,怎樣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,通過智能化、網絡化、信息化等等技術手段,最終提高企業效率與質量,降低企業成本,最終使企業獲得更好的效益,這是搞智能制造的根本目的。

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逐漸成熟與廣泛應用,全球大模型市場規模迅猛增長。各國政府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大模型,圍繞人工智能關鍵環節加強政府投資,促進產學研合作,并強調全球對話,加強人工智能治理的國際合作。

人工智能深蘊于計算機科學、腦科學、類腦科學、認知科學控制論等基礎科學之中,直接表現為機器學習、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、智能語音、知識圖譜、大模型、智能體、群體智能、具身智能等技術形態,外化為人形機器人、數字人、智能終端、智能運載工具、智能軟件等產品形態。人工智能通過類腦計算增強腦力勞動的新能級,通過“機器換人”培育體力勞動的新動能,帶動農業、工業和服務業中的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第四次變革,形成新興的人工智能產業。

技術進步帶來的降成本、降門檻效果以及開源開放的發展方式,將為賦能千行百業打開新空間。下一步,應不斷夯實算力-算法-數據三位一體賦能底座,圍繞行業、產品縱橫兩大方向,開展一系列重點場景建設和應用推廣,強化政策組織和支撐體系兩大保障,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走深向實。

報告從智能制造的定義與核心價值出發,介紹了中國智能制造發展背景,重點講解了2024年發展現狀與關鍵數據以及核心技術突破與場景落地,詳細說明了對未來趨勢與核心挑戰的研判,并對中國智能制造的發展進行了總結與策略建議。

人形機器人是當今世界科技領域最具潛力和前景的產業之一。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,人形機器人作為未來產業的新賽道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,將深刻變革人類生產生活方式,重塑全球產業發展格局。《2025年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藍皮書》深入剖析了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現狀、發展趨勢、面臨的量產及商業化挑戰,并提出了針對性的策略建議,旨在推動人形機器人產業的高質量發展,加速其從技術創新向產業化應用的轉變,為行業內外人士提供了詳盡、權威的參考與洞見。

“8+9”新產業是應用新技術發展壯大的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,具有創新活躍、技術密集、發展前景廣闊等特征,關系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全局。2023年8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門印發的《新產業標準化領航工程實施方案(2023-2035年)》將新產業劃分為8大新興產業和9大未來產業。8大新興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高端裝備、新能源汽車、綠色環保、民用航空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,而9大未來產業包括元宇宙、腦機接口、量子信息、人形機器人、生成式人工智能、生物制造、未來顯示、未來網絡、新型儲能等領域。

當前,全球科技創新空前密集和活躍,科技和產業形態正在發生體系性變革,工程科技的顛覆性創新和體系創新已經成為戰略競爭的焦點。鑒于此,中國工程院“中國工程科技未來20年發展戰略研究”總體項目組發布《愿景驅動的中國工程科技2040發展戰略研究》,基于我國工程科技發展需求和世界發展趨勢,提出“經濟預測-需求分析-技術預見-愿景分析-戰略架構-技術路線圖-政策選擇”戰略研究方法體系,預測了我國2040年經濟社會的發展態勢,描繪了2040年我國社會發展的九大綜合愿景。